11月9日上午,2024第八届黄河国际论坛在河南农业大学开幕。开幕式上,河南农业大学小麦基因芯片技术签署专利技术转让协议,转让经费1500万元,农大科研团队培育的4个小麦新品种就转让推广进行签约,转让经费总计1040万元。
本次国际论坛以“小麦重要病害成灾机理及抗病育种”为主题,聚焦绿色防控、基因挖掘、资源创制和新品种选育,破解小麦病害频发问题,通过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植物病原菌互作、绿色防控技术研发等手段,挖掘优异基因,解析调控机制,开发小麦绿色防控技术,创制优异种质资源,选育绿色高效小麦新品种,为实现我国小麦抗病育种与绿色生产发展提供了决策与技术支撑。
河南省委农办主任,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党委书记、厅长孙巍峰致辞孙巍峰在讲话中指出,河南是我国小麦第一生产大省,在保证我国“口粮绝对安全”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河南在农业发展中始终将科技创新摆在重要位置,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9%,粮食主导技术到位率达到95%以上,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97%以上,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8.1%,均居全国前列。河南省种业振兴成效显著,小麦、花生育种水平国际领先、供种能力全国第一,中原农谷建设成势见效,58个省级以上科研创新平台、74家种业企业已入驻农谷,成功举办2023中原农谷国际种业大会,加快打造国家级、国际化农业创新高地,中原农谷、中原医学科学城、中原科技城一起构建形成了全省“三足鼎立”的科技创新大格局。在粮食安全方面,积极对接国家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强化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物质基础和机制保障。他强调,要以此次会议为契机,认真学习借鉴国内外的好经验、好做法,努力把河南小麦生产和农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也真诚期望大家为河南农业发展多提意见建议,多建真言良策,推动河南加快建设农业强省,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上展现新担当新作为。
河南农业大学校长周卫表示,本次黄河国际论坛必将成为一次思想碰撞和科技交流的盛会,希望河南农业大学参会人员一定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开阔视野,提升学校相关研究和科技创新水平,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新的贡献。
会议主席康振生院士表示,小麦是全球最为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近年来赤霉病、茎基腐病、条锈病等多种病害持续爆发,严重威胁小麦生产,阻碍粮食作物产能提升。作为一所底蕴深厚、特色鲜明的省部共建高校,河南农业大学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从郭天财教授系统研究小麦高产栽培技术,连创小麦平均亩产最高单产纪录,到王道文教授破译高质量黑麦基因组,河南农业大学的小麦研究一直朝着“顶天立地”的目标奋进。希望各位专家学者在此次论坛中分享各自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充分交流,加强合作,推动我国小麦抗病研究领域取得更大进步,为我国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开幕式上,河南农业大学陈锋团队小麦基因芯片技术开发代表与成都天成未来科技有限公司签署专利技术转让协议,转让经费1500万元。河南农业大学小麦新品种选育团队殷贵鸿分别与陕西富麦粮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河南岁盈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新乡市金苑邦达富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安徽华皖种业有限公司企业代表现场进行签约。本次签约包括豫农907、豫农905、豫农912、豫农931四个小麦新品种转让经费总计1040万元。
开幕式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邓兴旺教授以《全面开展作物精准分子设计育种》为题作首场学术报告。未来两天,来自国内外的众多知名学者将就此次论坛主题进行学术报告30余场。
据悉,本届论坛由河南省政府、河南农业大学主办,河南省农业农村厅、河南省教育厅、中国现代农业联合研究生院、河南农业大学作物学科、省部共建小麦玉米作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2011计划”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国家小麦技术创新中心(筹)、CIMMYT-中国(河南)小麦玉米联合研究中心、河南省小麦产量品质协同改良国际联合实验室、省部共建教育部作物生长发育调控重点实验室等单位承办。(来源:任妍 黄璞)